管仲的人缘甚好。他凭着自己不同凡响的能为,尤其是巧舌如簧的口才,说得齐桓公对他五体投地。(这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齐桓公当众称其为干爹。)
管仲在治国安邦方面确实别具一格,他一上台便施行了一系列变革措施。他修理纲纪,大张四维。四维可不是如今科学上的点、线、面、时四维空间,而是礼、义、廉、耻的人类四维操守,但他又的确是按照点、线、面、时的四维空间结构去布置齐国。于国本,他大力振兴士、农、工、商;于经济,他主抓铸钱、煮盐、税收、垦种、聚粟、狩猎;于国民,他制定了一整套奖惩制度;于军队,他创立了班(那时称轨)、排(里)、连、旅(乡)、师、军编制。整顿后的齐国,形成全民皆兵的军国。
说管仲是奇才,是因为他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国家管理者所应有的缜密思维、协调能力和全局观念;说他是小人,并非说他是善于阿谀或谗佞的小人,而是那种不听他摆布就必遭他报复的大奸似忠者(伪君子)!
即使是齐桓公违拗了他,他也决不放过,必想方设法加以惩戒,并,不惜任何代价,不计后果!
鲁庄公听闻齐国逐渐强盛,深悔自己不该存妇人之仁放归管仲,他担心齐国将来虎大伤人,决定趁其还未完全壮大之际,先发制人!于是他积极备战。
齐桓公闻讯后主张先下手为强,给鲁国来个迎头痛击!管仲不赞成马上用兵,主张加强防御。于是齐桓公拜鲍叔牙为大将,率军浩浩荡荡杀奔长勺。管仲因此三缄其口,袖手旁观。
鲁庄公见齐军压境,慌神了,立即向全国作动员令,准备迎战。谋臣施伯向鲁庄公推荐了鲁国一名隐士,叫曹刿。
啊!曹刿,多么熟悉的名字啊!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这么一篇古文,叫《曹刿论战》。曹刿的肉食者之说,被我们语文老师归类为:反动派,万恶的奴隶主。现在想起来,周围身边的人们,哪个不是脑满肠肥的肉食者?有些正在努力向菜食者转变!
社会就是TMD不公平!曹刿在没打长勺之战前,据说从未当过官,也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军事家,和纸上谈兵的始作俑者赵括应属一类人。但就因为长勺之战他打胜了,于是便和赵括发生了天壤之别!他,名垂青史;赵括,贻笑大方。
依我看,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论很值得探讨:一,他冒险等待的战机,其实就是时间差,即:你来劲的时候我忍,忍你连打带踢,忍到你打不动的时候我再发飙。但前提是我得扛得住!这种一鼓、二鼓、三鼓冒着枪林弹雨被动挨打是否值得?三鼓之后还有没有力量反击?万一,三鼓之前敌人攻破阵地怎么办?二,齐军之败,并不是败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是败在建国之初,实力尚弱;败在前不久战胜过鲁军的轻敌意识;败在鲍叔牙的急功近利;败在管仲坐视成败的不合作态度。三,现代战争理论讲求,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果结合第二条的分析,鲁军趁齐军立足未稳先发制人,也许获得的胜利更大!就像前不久的齐鲁之战,齐国在刚刚迎立新君齐桓公和仓促集结军队应战的情况下,仍能一个冲锋将鲁庄公打回老家去!
结合战地名称长勺,再细细品味一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论,我感觉这像是一个掌勺大厨的烧菜口诀:“刺啦”一声下料,旺火热油翻炒,再颠几下勺,厨子力衰、力竭,赶紧起锅盛菜移交,然后蹲后门口抽烟或大口喘气。
无论怎么说吧,曹刿胜了,那就必须冠以军事奇才的美名。这叫成败论英雄!
齐军战败后,灰头土脸的齐桓公和鲍叔牙不甘失败,又去联合宋国一起攻伐鲁国。(由此可见,齐国此时并不强大。)
这次宋、齐联军二打一,鲁庄公撇开曹刿和他的劳什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理论,(仿佛听见我的劝告!!!)采取主动出击、揪住一个往死里揍的策略,先行打败宋国,鲍叔牙只得撤兵回国。
-------------------------------------------------------------------------
复活节了,日子真快,年复一年,无论有钱没钱,日子总是勇往直前,不需要动力。就这一点而言,能量守衡定律也好,物质不灭定律也罢,都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