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8年10月24日在与威斯特伐利亚相邻和奥斯纳布鲁克的两个城镇明斯特分别缔结的条约被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一般史学家会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和1659年的《比利牛斯和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系列之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是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实力对比在和约中也有所体现。
那么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先是领土问题。第一,确认瑞士根据1499年《巴塞尔和约》取得的独立,并退出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承认荷兰共和国的独立。第二,法国获得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确认法国与1552年对洛林的梅斯,图尔,凡尔登三地的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地请大家要记住,它将会再次出现。并且占据了布雷萨克和菲利普斯堡。满足了法国天然疆界的要求,这个天然疆界以后会说到。第三,瑞典占有了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以及不来梅和费尔登两个主教区。有此获得了奥德河,威悉河,易北河的入海口和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的重要海港。这对它发展海外贸易十分有利。第四,在帝国内部,勃兰登堡得到了波美拉尼亚东部和马德堡大主教辖区大部。这也奠定了日后普鲁士崛起的基础。巴伐利亚作为天主教联盟的首领也得到了帕拉丁,取得了选帝侯的地位。
其次便是宗教问题。和约重申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教随国定”原则,每个德意志邦都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在《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中没有得到承认的加尔文教也获得了和天主教,路德教同等的地位。新教徒与旧教徒之间的领地归属问题,按1624年的实际占有情况予以解决。和约实际上否定了“归还教产敕令”的有效性。和约解决了宗教和教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问题。第一次根据世俗而非宗教原则解决争端,这是长期以来欧洲政治世俗化的结果。
和约发表之后,罗马教皇怎么说?清一下嗓子,梵蒂冈发出训令,宣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毫无价值的,令人气愤的,无效的,非正义的,非法的,应该受到声讨和有害的,没有任何效力和意义的。”怕不怕?有毛用。看着形容词挺多的吧,但也只能吼吼,中世纪教皇唯我独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此国家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其三便是确立了德意志国家的体制。这一体制是法国今后称霸欧陆的保障。德意志从法律上被历史的分裂了。“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可自由的行使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唯不得对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而帝国皇帝依然无权决定任何重大问题,如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等。这是什么意思?实质上是承认了三百多个德意志邦是主权国家,各个邦国可以享有外交和内政的独立,帝国皇帝无权干涉。从此,“德意志”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皇帝不能再代表帝国做任何决定。法国导演的一纸和约将德意志撕的粉碎将德意志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帝国议会,最高法院,帝国陆军,都只虚有其表,脆弱不堪。
那么这场战争和这个和约对我们接下来所要说的国际关系史有什么影响呢?同学们,像不像做论述题?那做一做吧。
首先,它开创了一个先河?什么先河?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河。中世纪以来,欧洲哪里召开过世俗的国际会议。都是教皇唤一声,各国巴巴的赶过来,商讨的还都是宗教事务。只有在这一次,各国第一次商讨世俗事务,什么世俗事务?国家权力,战争结局,势力范围,这些裸的和上帝不挨边的事。除了英国,波兰,俄国没有参加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这是欧洲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
其次,和约明确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要知道,中世纪是没国家主权这一说的,更别说什么平等了。它承认了德意志众多诸侯国,承认了瑞士,荷兰的主权,从此,人们以国家为最高权威,不再承认有任何超越国家之上的约束着或者所谓的世界统治权。那么教皇呢?哪凉快哪洗澡去吧。
第三,和约首次创立了集体制裁的原则。即“缔结此和约应遵守与执行。无论教士和俗人,凡反对本和约者,双方应反对之,以捍卫本和约的每一条款。”国际法上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指的便是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规定,行使自己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不得违反。那么到底有没有用呢?有用的话世界就该没变过了,还哪来什么侵略。但这总归是一条道德束缚,是国家的信誉问题。就算想要办坏事,也要先想方设法打破这个条约约束,否则就是破坏游戏规则。
第四,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三十年战争,使得主权的观念,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独立性的国家主权学说和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将罗马教皇的权威打击的支离破碎,从此国际关系的世俗化得到了加强。
第五,世俗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加强。法国体现的最为明显,到了路易十四时代,“朕即国家”是法国王权鼎盛的表现。
最后,和约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持续三十年的全欧战争,它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只是,现在这个体系并不带有全球色彩,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这场战争也给欧洲各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对于法国和瑞典来说,这场战争使得双方都扩大了领土,增强了实力。为日后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瑞典称霸波罗的海奠定了基础。
俄国地处东欧,虽然并没有参加战争,但此次战争为它提供了绝好的时机。俄国利用欧洲各国卷入长期战争之机,大肆向东扩张,西伯利亚大部分便是在这一时期侵占的。它的下一步计划便是从陆地走向海洋,这不可避免会与欧洲列强发生冲突。
勃兰登堡在德意志内部崛起,成为德意志境内仅次于哈布斯堡皇室的诸侯,便是后来普鲁士王国乃至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
荷兰独立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认,成为17世纪前期的海上霸主。
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呢?英国当时国内正在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参与三十年战争,虽然少了分赃的机会,但此次长期战争使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顺利完成,欧洲封建君主国家无力组织力量进行干涉。国家性质发生改变的英国,在国内利益的推动下,加快了争夺海外霸权的步伐。
最后要说说哈布斯堡王室了。
三十年战争的主战场是神圣罗马帝国。打了这么多年,它能好过?帝国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到处一片荒凉之景。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
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城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
战争结束时,这里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哈布斯堡家族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法律上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约束。因此三十年战争和《和约》对他们的地位没有什么影响。但区别在于三十年战争之前,神圣罗马帝国是统一德意志的种子选手,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在寻求增强他们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广大领土和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他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将帝国变成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就像英国和法国那样。而三十年战争之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德意志的分裂割据状态已经固化,哈布斯堡的努力化为泡影。
境内大约有300个拥有自主权的邦国及众多骑士领地的存在,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名存实亡。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纵然如此,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劳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把一个较为完整的奥地利帝国保留下来,也保留下奥地利在中欧的地位,使它在今后的欧洲政治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哈布斯堡王室的分支,西班牙,陆战海战皆败,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d看小说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