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更加不解地问道:“将军,我们如此大布疑兵,岂不是让宋军增派援军,以逸待劳?”
尉元说道:“不,宋军已经尝尽了大魏的苦头,纵使宋人再有三个胆子也不敢主动进犯我军。本将如此作为,是为了让宋军不战自溃,让他们知道大魏的力量足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刘宋踏为一片焦土。”
手下恍然大悟,说道:“属下明白了,我这就去办。”
建康,刘义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废除刘义康王位,念他年幼无知,免去死罪,贬为庶民,死后不得葬于大宋宗祠。
圣谕宣读完后,众大臣皆叩拜山呼万岁。
待众人叩拜完毕后,刘义隆环视了众大臣一眼,说道:“朕当这个皇帝也有一年多了,可朕惭愧啊!不但没有任何功绩,而且丢失父皇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千里江山,朕深觉对不起大宋子民啊!”
众大臣一听,连忙跪下说道:“江山落入魏人之手,实乃臣等之所过。”
刘义隆一摆手说道:“众爱卿不要再自责了,朕赏罚分明,这都是朕的过失,与诸位爱卿无关。不过,既然已经丢失了这么多土地,就不能在丢失一寸土地了!魏人凭借野蛮武力强抢我三州,又陈兵数十万威胁大宋,对我大宋江山虎视眈眈,视为囊中之物,简直欺人太甚!拓跋氏欺朕年幼,不把朕与大宋百姓放在眼里,简直是奇耻大辱!”
刘义隆停下,见众大臣也是面现恼怒,刘义隆接着说下去:“诸位爱卿,若是让魏人长期压在大宋的头上,那么大宋将永无翻身之日,更别说收复三州。诸位爱卿若有兴国之策,可大胆言之。”
沉默了一会儿,司马翟广走出来。刘义隆见状,说道:“司马将军此次平叛有功,有所想言可尽情言之。”
司马翟广说道:“圣上可知魏人兵力有多少?”
刘义隆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至少五十万。”
司马翟广摇摇头说道:“圣上,在黄河对岸的三州,于栗磾与奚斤曾率大军三十万与我军交手,那时魏国既要与我军交战,又要屯兵北方防备柔然凶猛,没有三十万大军魏人心中根本不安,这两处相加,便是六十万兵马;不过,魏国兵马不可能全部搬出,这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必会留在魏国不少的兵马。魏国地广,州县众多,城邑也多,往少了说,一个城邑屯兵五千,魏国大小城池数千,便又是几十万人马。”
刘义隆听后,心中猛地一震,他声音有些颤抖地问道:“你是说,魏,魏国至少有百万兵马?”
“只多不少。”
三十万大军压境,朝堂大臣便已胆寒,这又听说魏国兵马不下百万,心中便已不寒而栗了。他们此时正在幻想,一望无际的军队陆续朝健康行进,军队中密密麻麻的飘扬着绣着大大“魏”字的战旗,一望无际,阻断河流,气吞山河。
……
正当所有大臣,包括刘义隆正在胆寒时,田奇问道:“司马将军,魏国兵马的人数与实力应当魏国人自己才清楚,你又缘何如此清楚?”
竺灵秀出声说道:“田奇将军,你与魏军交过手吗?”
田奇说道:“我被圣上钦点为殿中将军,统领禁军保卫京都,自然无法与魏军交战。”
“我与竺夔大人,司马将军都与魏军交过手,攻城时的人流密集你是无法想象的,攻城将士的不畏生死也让我军将士不战而胆寒,再者,魏国长期与柔然交战,深习柔然骑兵作战技巧,组建了规模庞大,战力强盛的骑兵队伍,我军太安逸,根本不是魏国铁骑的对手。”
司马翟广又说道:“圣上,若是兴国,末将倒是有一策。”
刘义隆眼前一亮,说道:“哦?司马将军速速讲来。”
司马翟广说道:“兴国必先兴军,我军各地相加不过三十万,不足魏国的三分之一,且魏强宋弱,必先增强宋军实力。大宋经与魏国一战,耗费财力巨大,国库已经空虚,没有钱财来招兵买马。所以,我们不妨将重点放在现有的三十万大军中,加强训练,使他们可以以一敌二。再者,圣上可下一道圣谕,大宋年满十七不足六十岁者,全部编为苍头,战时为兵,和时为民,这样我们既拥有了雄厚的兵源,又不妨碍平时耕种生产,一举两得。三者,大宋想要对抗魏国,必先要维护大宋内部的稳定,大宋可派使臣出使魏国,主动示好,使魏国对大宋没有戒心,大宋才可以安心发展。”
刘义隆听后,说道:“嗯,司马将军说的在理,若是如此,大宋强盛指日可待。不过,派使臣前往魏国示好,岂不是等于朕要对拓跋焘乞降?这要是传出去朕的颜面何在?”
司马翟广说道:“圣上,我军十万将士与魏人死战埋于城下,将士们为大宋不被外敌入侵,不让外敌蹂躏大宋的大好山河,连命都可以不要,圣上身为大宋国君,丢弃一点颜面又有何妨?”
刘义隆听后,起身走到司马翟广面前,拉起司马翟广的衣袖,激动地说道:“司马将军说的是!朕受教了。将士们为了大宋,连命都可以不要,朕用一张脸皮来换取大宋的安危又有何不可?司马将军,出使魏国的使臣,你心中可有人选?”
司马翟广说道:“圣上,微臣不才,愿意出使!不过,臣位危,不宜担任主使。圣上可命田奇将军为主使。田奇将军统领大宋禁军,保护健康与皇族中人的安全,完全可以代表圣上,即使是魏人也不会有什么不满的。还有,臣与田奇将军都是一介武夫,官场之事玩弄不灵,赵大人能言善辩,又是圣上深信之人,圣上可派赵大人一同出使。”
刘义隆说道:“好!”又将头转向田奇与赵道生,“田奇,赵爱卿,朕派你们出使魏国,可有异议?”
赵道生与田奇走出几步,叩拜回答道:“臣遵命,臣愿为大宋赴汤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