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水师的建立,哪怕只是侦探军情的水师船只,也不是一句命令就能建立起来的。此时下这个命令,也只不过是为了将来而已。
皇太极说完这个之后,留下了为首的一些建虏,振作精神,针对性地讨论了问题,拿出了几条应对措施。
第一,让取消纸币计划,暂时停止印制纸币并推广。所有大清国内的物资,全部统一由八旗旗主掌握,统一分配。当然了,皇太极有权调动八旗的物资,再进行协调分配。
皇太极不知道,这也算是因祸得福,崇祯皇帝费了一些心思给他挖的金融货币的坑,就这么被他暂时躲过了。
第二,取消提高汉奴待遇的计划,一切资源配置,以保证满洲族人优先。圈禁汉奴,特别是还没有获得大清信任的那些汉奴,只给最少的食物,看能否耗过冬天等来开春。
这一条等于是把皇太极登基后笼络民心的一条基本国策给否定了,要是有可能,至少皇太极本人是不想这么做的,毕竟这样是打了他的脸,以后再让汉民相信他,就要困难得多了。
其他建虏头目倒是喜闻乐见,他们原本就对这条国策不感冒,取消了最好,而且还能损害皇太极个人的威信。因此,讨论这一条的时候,阿敏尤其赞成,从饿死一个族人不如饿死十个汉奴的角度,康概陈词了一把。
第三,把明军要饿死辽东百姓的“丑恶”嘴脸公布于众,如果有人饿死,那就要怪明军,怪明国皇帝。辽东百姓要团结起来,为了亲人向明军复仇!这算是转移仇恨、利用民心的策略,也是尽量减轻大清更改国策的负面影响,算是皇太极提出补救上一条的措施了。
第四,军队尽量减少活动,减轻粮食的消耗压力。大清国内,一律不准宴席、宴会等活动,更不能拿粮食去酿酒。有任何铺张浪费之举,一经发现,不管是什么族的,都一样对待,那就是决不轻饶,杀一儆百。
……
原本还有几个提议,比如说,像去年那样孤注一掷,远征明国京畿之地,抢来足够的物资,但皇太极立刻就否认了这一条提议。
毕竟这时候,已经没有了晋商提供的关内消息,两眼一抹黑,谁知道如今京畿之地是个什么情况,万一出征不顺怎么办?而且如今东江军已经强大起来,大军远离辽东,不用说,又会再来一处当初大军远征朝鲜时发生的事情。更何况,如今还出现了不知底细的明军,能出现在朝鲜,自然也能出现在辽东,不能不防。
还有人提议,大清既然为盟主,就要蒙古诸部的盟友提供能吃的粮食什么的,用来缓解大清的粮食危机。但这一条,也被皇太极否了。如今这个灾荒年间,蒙古诸部也都穷得叮当响,他们自己都勒紧了裤腰带过冬,要是大清还向他们要粮食的话,很可能会迫使那些盟友最终倒向明国,减弱了大清这方面的实力。
要是朝鲜那边还能征集下粮食的话,皇太极倒是不会在意继续征集的。实在是朝鲜太弱了,又处于朝鲜半岛上,就算搜刮搜尽,朝鲜人也翻不起什么浪来。只是八百里加急的信中已经说明过,之前已经最大可能的征集了粮食,已无再征集多粮食的可能了。想起大清辛苦征集了那么多粮食,还背负了恶名,最后却落到了明军的手中,皇太极就气得肝疼,不敢再在这方面多想了。
……
当街上又传来一阵阵的马蹄声时,钱富贵是有点紧张的。他连忙找了借口出来逛街,想看看到底什么情况。毕竟城外驻扎着大军,这么大的动静,很可能是有大事。
让他没想到的是,不时有蒙古部族的首领领着护卫从皇宫中出来,脸色不大好看,匆匆地出了城。
钱富贵看到这,脑中立刻想起群主对他说的话:所谓的会盟,你就当看了一回大戏好了。他有点好奇,立刻上了城头去观察动静。
果然,城外远处的大营,已经有蒙古军队在开拔,旗帜队形散乱,一点都不像大军开拔要去打仗的样子。而且看方向,好像是要往西出关去,并不是南下。
这一下,钱富贵就真得惊讶了。他没想到,声势这么浩大的会盟,竟然还没来及举行仪式,就这么匆匆各回各家了!
于是,他立刻登陆了聊天群,把情况向崇祯皇帝做了禀告。
崇祯皇帝一听,就知道皇太极肯定是知道了朝鲜发生的情况。这会盟最终不成功,也就是说归化城那边,就算是解除东边建虏的威胁了。朝鲜夺粮战役的战略目标,又达成了一个。
有这样的结果发生,他心中也是高兴的。随后就吩咐钱富贵,让他回府去等着,等豪格回来后,看他这么说。
于是,钱富贵又匆匆回府,等到快天黑,才等来了豪格。都不用他想借口去探听口风,豪格一回到府上就骂开了。
他骂得是多铎,骂他是蠢猪,竟然中了明军的奸计,损失了正白旗人马那是活该,害苦了大清国那是最大的罪人。这样的蠢猪,竟然还能执掌一旗,真是老天没眼,换成自己,都不会犯这么大的错!
两人的关系原本就不好,这一次,豪格算是骂了个痛快,不过也让府里知道了朝鲜那边发生的事情,顿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要不是豪格亲口所说,他们没人会信,明军的战斗力竟然这么强了!
随后,豪格又把御前定下的策略在府里做了宣布,告诫府里的人一定要遵从,不要害他这个太子受罚。另外,他还特意叫了钱富贵,安抚说他是自己最信任的汉人,不会被圈禁,让他放心什么的。
等钱富贵一回到自己的厢房里,立刻抱住了媳妇好好地亲热了一阵。他心中激动,明军强大,那看来自己衣锦还乡的心愿就可能会达成了!
事了之后,皇太极的那几条对策,就通过聊天群,摆在了崇祯皇帝的面前。而此时,大部分建虏都还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