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和靺鞨族的士兵很快也就退回来了,而结果那些参与攻城的一万人,已经伤亡了四五千人。而这些奚族和靺鞨族的三万联军,还没有真正的开始进攻,结果就已经损失了六分之一了。这个让整个奚族和靺鞨族的联军哀鸿遍野,时不时的还有伤员的惨叫声。不过大唐这次倒也仁慈了一次,主动把自己后方运来的药材给了他们一部分,这样才让他们好过不少。不过,今天的战况也让大唐军队感觉脑门子出冷汗,毕竟这个战果太令人吃惊了。
如果按照今天奚族和靺鞨族人的进攻方法,那恐怕就算是十万人都无法攻克这座辽东城。至于大唐,大唐他们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消耗。因为大唐只有十万人,如果把这个十万人都用来进攻这个辽东城,恐怕还不够敌人消耗的。毕竟今天的一切都让他们非常吃惊,从犹如下冰雹一样的滚石檑木,还有犹如下雨一样的金汁,这些都让他们感觉万分的震惊。
高句丽人这些东西,好像不要钱一样的扔下来,简直是一点都不心痛。而这个也足以说明了他们储备的滚石檑木非常充足,显然是足够和大唐进行消耗战。而攻城一方往往处于弱势,所以攻城一方损失往往也都是比较大的。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奚族和靺鞨族联军死伤了四五千,可是高句丽人损失好像根本没有。高句丽损失绝对不会超过一百人,这个巨大的反差让他们都震惊。如果换做是大唐作为主攻,那大唐能够好到哪里去?恐怕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甚至说不定更糟糕,因为大唐士兵的身体素质还比不上那些靠着身体在寒冷的东北生产的奚族和靺鞨族人。
军营里面,大家一言不发,显然今天的情况让大家震惊了。
“皇上,臣要跟皇上请罪。一切都是我的责任,低估了高句丽人。如果不是我向皇上拍胸脯保证,恐怕皇上也不会只是派出十万人过来征讨高丽,所以……”景文说道。
景文赶紧请罪,毕竟这次看来大家也都是低估了高句丽。而如果不是景文和李世民保证,这次十万人一定能够攻克高句丽,那李世民说不定也会拍出更多士兵。可是现在看来恐怕把十万人都消耗到了这个辽东城,也都无法攻克这个辽东城了。
“景文,这个不怪你,朕也有责任。朕也低估了高句丽人!不光是你,我们大唐全国都低估了高句丽。我们都以为当年高句丽能够抵挡住隋朝的三次进攻,全部都是靠侥幸。可是现在看来,侥幸中也有必然啊!”李世民也有些叹气的说道。
景文也有些吐槽,从历史记载来看,高句丽能够抵挡住隋朝的三次进攻,其实是充满了侥幸的。因为第一次隋朝进攻是因为抓住了隋朝后勤补给的原因,趁机消灭了大量敌人军队,这才让隋朝损失惨重。而第二次。如果从历史记载来看,那是因为隋朝的官员杨玄感造反,这才被迫让隋炀帝班师回朝。至于第三次,那是高句丽人主动愿意称臣投降。所以隋朝达到了教训高句丽人的后果,这才班师回朝。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偶然,可是景文这个后世人也都一时忽略了,偶然中其实某些程度上也有必然的。如果高句丽本身也就是一个软式子民。那恐怕他根本不会撑得住。他们能够撑住隋朝百万大军围攻辽东,那也都已经可以说是实力不俗了。如果他们撑不住,那也就没有后来的歼灭三十万隋朝的军队的战果。这个也许也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高句丽实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这才让他们抓住了机会。而后世也有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高句丽显然是有了“准备”,让他才能够抓住了机会。
而这个时候,勤务部的部长段志玄主动出来说:“皇上,看来高句丽人的辽东城比起过去隋朝时期更强大了。隋朝时期高句丽人的辽东城还没有那么强大,不过从目前来看他们是趁着我们中原乱世的时候,努力修筑城墙,然后才让他们有了这个坚城。他们看来是非常害怕我们中原再次进攻他们,所以他们才在辽东城如此防御严密,并且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而辽东城是我们中原进攻高句丽的第一战,他们也就是想要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
大家听了好受一些,因为这个高句丽是趁着中原乱世的时候,使劲加固了这个辽东城的城墙,然后这才有了如此的结果。这个其实也就是说明高句丽人已经很害怕中原的进攻,这才使劲加固辽东城的城墙。如果不是这样,大唐也不会如此困难。
而景文这才想起原先历史上的一句话,那就是原先历史上贞观十八年的时候,唐朝可是聚集了全国之力才攻克了这个辽东城。而在记载上面也只是“举全国之力”这几个字,可是这几个字后面往往代表了血泪斑斑。大唐贞观十八年的时候的“全国之力”,哪儿是多么巨大的力量,可是集中了这么大的力量才能够攻克辽东城,这已经足以说明辽东城的坚固。
而一旦要到了“举全国之力”的程度,那恐怕大唐损失也是无可估量的。而历史上没有记载大唐后来为了攻打辽东城是怎么攻克的,可是损失也绝对不会小。而原先历史上是李绩进行指挥,可是这次李绩现在是大唐的庶务总长,所以他并不在这里,所以也无法让他来出主意。
所以一切都要看自己的了,而且景文也不认为李绩能够有什么好办法,除了靠任人命来填充,这个对于古代将领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办法。而大家也都是开始无奈,所以他根本没有什么好办法。
“皇上,如果高句丽每一座城池都如此厉害,那我们恐怕根本不用打了。”李世民的侍从参谋高侃吐槽道。(未完待续。。)